原文: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译文:治国者不崇尚标榜贤才,百姓就不会去争这个名;不炒作炫耀难得之货,民众就不会为它去偷盗;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,民众的心就不会受惑乱。所以圣人治国,使民众虚心、饱腹;减弱民众的欲望,强壮民众的身体。使民众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状态,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诈。以无为来治世,则没有治理不好的。
春秋战国时期,礼崩乐坏,诸侯争霸,墨家提倡“尚贤”,我们认为这是提醒国君重视人才,老子为什么主张“不尚贤”?不尚贤并不是反对人才本身,而是春秋无义战,不应该招揽人才挣天下,战争多残忍,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这不是贤人应该做的事情,另外,国君“尚贤”就会出问题,因为尚贤就得给贤人定一个标准,有了标准,很多人就会投机取巧,按这个标准去“打扮”自己,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,不就是一刀切吗?这能选拔出真正的贤良人才吗?就像龚自珍讲的《病梅馆记》一样,按照那个标准培养出来的,不都是那样的人吗?
所以,有智慧的家长,在孩子小时候,特别是小学、初中的小“学霸”,经常受老师表扬的,一定要注意,不要高兴的过早;经常因孩子调皮捣蛋被请进学校的家长,也不必懊恼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那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。好奇心、求知欲、创造性是孩子一生的财富,是持续成长的不竭动力。反而是一些老师眼中的“好孩子”过早的泯灭了这些天性,完全按“标准”剪掉了过多的枝叉,失去了多元发展的可能性,长大后会出现焦虑、躺平、抑郁、啃老等各种各样的问题。经常有高中生的家长抱怨,“孩子在小学初中可优秀了,小学经常考双百,初中年年是叁好学生,怎么上了高中就不行了呢?”言外之意好像是高中老师把他的孩子教坏了,殊不知正是以前的这种通过“训练”就能达到的“优秀”害了孩子。这并不是让家长故意鼓励孩子与老师对着干,而是当孩子表现的不那么“优秀”时,家长不必焦虑,要多一个角度看孩子,看到孩子考试考不出来的各种优秀品质。
圣人治国与家长治家、老师治教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。
“虚其心”,使其心虚,虚怀若谷,虚心使人进步,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,不断向别人学习。
“实其腹”,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,安饱自足,仓禀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。
“弱其志”,志是强烈的欲望,是咬牙切齿一定要得到的东西,是因外物诱惑而产生的刚强好争之心,这个应该减弱,很多孩子出现焦虑和抑郁都与这个“志”有关,孩子明明只能考70分,家长偏偏要其努力再努力,考到了80分,这已经到了孩子的极限,但家长觉得还有上升空间,想尽补课、上辅导班、一对一家教、早起晚睡等所有办法,让孩子考到了85分,家长还渴望90分,当孩子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家长的欲望时,焦虑和抑郁就出现了。减弱一些不合理的欲望,让孩子从容生长才能健康成长。
“强其骨”,让身体强健。
“使民无知无欲”也不是愚民政策,“无知”就是不做事物好坏、名声大小这样的分别,“无欲”就是不去贪求好的物品、好的名声,不整天在自己孩子面前夸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更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望去套路孩子。
“智者不敢为”,智者,不是有智慧的人,是耍技巧使奸诈之人,我们都痛恨诈骗,但在骂骗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,为什么会上当?是不是不劳而获、少劳多得的欲望支配了你的心?如果我们减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欲望,安心于当下和脚踏实地的付出,是不是骗子就无从下手?
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”无为,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治国者“不尚贤”、“不贵难得之货”、“不见可欲”,是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”,是使民“不争”、“不为盗”、“心不乱”,使奸诈之人无从下手。这都是在做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若能做到这些,则是圣人之治,则天下无不治者。
这一章讲“圣人之治”,这个“治”可以是治国,可以是治家,可以是交友,也可以是亲子沟通,可以是老师教孩子学习。大道至简,其实都是一样的。